2019年7月13日 星期六

新生兒心臟超音波常見的各種「異常」診斷

※本篇的對象是足月生產且無症狀的新生兒

  在這個出生率低落的時代,每個新生兒都是寶,因此各種新生兒篩檢大行其道。新生兒心臟超音波也不例外,幾乎每個醫院診所都有這個檢查。從剛出生到一個月之間的新生兒期,心臟也有許多構造和較大小孩不同,許多「異常」未必真的很「異常」,如何解讀報告是更重要的問題。


以下「異常」診斷,「大多」是由於胎兒至新生兒時期心臟結構功能轉換尚未完全所導致的「暫時」現象,但仍有例外。


卵圓孔未閉合(patent foramen ovale, PFO)

        卵圓孔是位在左右心房中間的小孔,在出生前每個正常胎兒都有這個構造,用以讓血液自右心房流入左心房,而不要經過無用的肺臟。因此,出生時超音波看到卵圓孔未閉合是完全正常的發現。但在新生兒期,較大的卵圓孔與心房中膈缺損並不好分辨,有可能需要在較大時追蹤其大小變化。大約八成的小孩在一歲時卵圓孔會完全閉合,若未閉合也完全不影響心臟正常功能。如果對每個健康成人都做經食道超音波檢查,也可以發現約有一成的成人還存在未閉合的卵圓孔。目前唯一必須治療卵圓孔未閉合(經導管放置關閉器)的理由是在成人期有右至左分流(深部靜脈栓塞通過卵圓孔打到腦部)引起的缺血性中風。
  題外話:很多保險對於卵圓孔未閉合也百般刁難,我實在不理解為什麼。

開放性動脈導管(patent ductus arteriosus, PDA)

        動脈導管是連接降主動脈和肺動脈的血管,在胎兒時期讓血液由肺動脈分流至主動脈,減少血液流經肺部。出生後則成為無用的構造,一般在12至24小時間開始關閉,出生三週左右會永久性閉合。因此,檢查的時間點與動脈導管持續存在與否關係很大,如果選在新生兒自嬰兒室出院前,可能約有十分之一會仍存在開放性動脈導管;如果在一個月大,則理論上不應看到開放性動脈導管,此時仍出現開放性動脈導管,則可以診斷是先天性心臟病。如果因為動脈導管延遲關閉,大小不大且無症狀,可持續觀察至一歲再治療。如有症狀,如呼吸費力、體重成長遲緩,甚至心跳快、低血壓、尿量減少,則必須提前接受治療。對於足月兒,經心導管放置關閉器是治療首選。

周邊性肺動脈狹窄(peripheral pulmonary stenosis, PPS)

  周邊性肺動脈狹窄是指左右肺動脈(其一或兩側)的狹窄。出生前肺部沒有功能,也不需要太多血流通過肺動脈,部分又經由動脈導管分流至主動脈,因此左右肺動脈並沒有完全張開。出生後必須依賴肺部交換氧氣,血液流經肺動脈增加。這時如果左右肺動脈張開的程度不足,就會顯現周邊性肺動脈狹窄。這個現象大多在出生數週到一個月時出現,三個月左右大多會消失。只要狹窄程度不嚴重,絕大部分並非先天異常,只是暫時出現的症狀。


以下異常診斷,屬於先天性心臟病,但「未必」嚴重。


心室中膈缺損(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, VSD)

  心室中膈缺損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,在左右心室間的心室中膈若有缺損,稱為心室中膈缺損。心室中膈缺損常隨著年紀而逐漸變小,因此若無症狀,先以超音波追蹤即可。但如果是很大的缺損,則可能在嬰兒期產生心衰竭症狀,如呼吸費力、體重成長遲緩、頻繁的上呼吸道感染等,就必須接受治療。目前可採用開心手術修補或經導管放置關閉器,適用於不同狀況。

心房中膈缺損(atrial septal defect, ASD)

  心房中膈缺損是兩心房間的破孔,與卵圓孔未閉合不同,是真正的先天性心臟病。通常診斷時的大小會較卵圓孔大。心房中膈缺損是否需要治療,會考量其大小與症狀決定。許多不大的缺損也可能在兩歲前縮小甚至癒合。目前治療的首選是經導管放置關閉器。

肺動脈瓣狹窄(valvular pulmonary stenosis, valvular PS)

  肺動脈瓣是右心室與肺動脈間的瓣膜,打開時讓血液通過,閉合時防止血液逆流。是否需要治療則依其狹窄的嚴重度而定,輕度的狹窄僅需追蹤,也可能隨年紀成長、血管擴大而改善。但嚴重狹窄則需治療,首選是經導管氣球擴張。

同一個診斷名稱,嚴重程度可能不同。因此如果對手中的報告診斷有疑問,還是必須諮詢判讀報告的小兒心臟科醫師!

恁kánn-ná外國囡仔

《恁kánn-ná外國囡仔》 下跤有中國文翻譯   Tshuā囡仔去台北美術館,阮規路uì買票開始全程講台語,其實tō kah平常時仔仝款。招呼ê服務人員真親切,阮mā看kah真歡喜。   到一站beh看萬花筒,排隊tio̍h阮ê時陣,導覽人員雄雄kā阮講「恁kánn-ná外國囡...